毛主席为何三次借钱?
毛主席一生清廉,最不喜欢的就是摸钱,他身上几乎从来不会带钱。可事实上,只要身处世俗,金钱在生活的各方面十分重要,所以才有了一句“一分钱难倒英雄汉”的话。
尽管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,曾经也没能逃过因钱发愁的困境,不得已向别人借过三次钱,甚至欠债时间高达50年。
毛主席已经是领袖,怎么还会困难到向人借钱?这三位债主是何态度?为什么会欠债高达50年呢?
点个关注,一起走进毛主席“欠债”的故事。
民主人士章士钊
1964年冬天,金色的暖阳撒满了大地,午后毛主席和一位年轻女士在北京中南海的公园散步。这名年轻女性不是别人,她是毛主席新聘请来的英语老师,名叫章含之。
两人正在说说笑笑之际,毛主席突然一怔,认真对地对章含之老师道:“行老之前有没有告诉过你,我曾经欠他一笔钱还没还呢?”接着毛主席谈到,当年他借走了其父的两万块钱。让章含之帮忙转达章士钊先生,可否同意自己每年还2千,分期10年还清呢?
章含之一愣,心中不禁疑惑,养父章士钊从来没向她提及过这件事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毛主席微微一笑,借着自己“分期还款”的请求,揭开了已经过去40多年的借钱往事。
1918年4月,毛主席与蔡和森、何叔衡、萧子升等有志青年成立了一个进步团体——新民学会,意在探讨社会热点,以及寻找中国的出路。
6月,意气风发的毛主席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,同时他也收到了自己的恩师杨昌济的来信,恩师告诉他一个消息:蔡元培与吴稚晖、李石曾等人发起了“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”计划,旨在号召国内青年远赴法国留学,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思想,为救国图存培养一批中坚力量。
青年时期的毛主席读完此信后,大受鼓舞,觉得这真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救国两良机。于是立马将这个消息带到了新民学会,风风火火地就此事展开了讨论。
会议结束后,大家一致认为赴法勤工俭学意义十分重大,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,不仅可以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,还能直接研究当初的欧洲工人运动,以寻找适合中国的“发展救国”之路。
众人同意了前去法国留学的决定后,立马开始做筹备工作,最后大家推举蔡和森、茅以升以及毛主席专门负责此事。不久,毛主席便离开湖南,同老师杨昌济前往北京试图争取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。
见到蔡元培先生后,他耐心倾听毛主席的争取之语,从中看出毛主席是个心怀天下、志存高远的爱国青年,且对寻找救亡图存之路有着独到的见解,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于是蔡元培先生被其打动,同意了为湖南的有志青年办理法国留学手续,并为其开办了留法预备班,
另一边,在蔡和森等人的呼吁宣传下,更多的爱国青年纷纷响应此次活动,让赴法勤工俭学潮一度达到了高潮。
可有句话叫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,一腔热血的青年们发现,他们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:没钱。
尽管毛主席等人到北京已经办理好了手续,许多有志青年们也被纷纷响应了决定留学,可是留学也要一笔资金支持才行。尽管学生们不怕吃苦,到国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生活,可是他们本身出国却没有足够的资金。
在当时,留学法国的费用需要每个人至少要五六百元。虽然毛主席之前在北大担任过图书管理员,但存款依旧远远达不到留学的费用,而其他同学一都是苦出身,根本凑不齐留学的费用。走投无路时,毛主席只好找恩师兼未来岳父杨昌济帮忙。
杨昌济得知同学们留学为钱犯难,但自己已经卧病在床,不能奔走筹款。于是他只得拖着病躯给挚友章士钊写了封推荐信,请他为同学们帮忙。
时间不等人,毛主席写谢过恩师又便赶紧动身,带着信封前往上海请求章士钊帮忙。其实这不是章士钊第一次见毛主席了,曾经他还为毛主席相过面,他曾认为毛主席有“定国只才”。
如今毛主席遇到了困难,章士钊便直接询问需要多少钱,听到毛主席报出“2万”巨款时,他连眼睛都不眨一下,立即一口答应。仅仅过了几天,章士钊就把2万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。
毛主席也是后来才得知,原来章士钊先生生活清贫,他也是靠四处奔走,费了很大力气才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好友中募捐筹集而来的。毛主席真挚地给他打了欠条,表示革命胜利了后,他一定会如数归还。
正是有了这两万块,这才让轰轰烈烈的法国勤工俭学运动才得以兴起,涌现出了周恩来、邓小平、聂荣臻等革命骨干,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。所以在多年后谈到这笔钱时,毛主席表示一定要归还。
从那之后,毛主席每年会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两千元,春节时给他送去。但章士钊先生表示不用还,为了革命,他出一份力是应该的。更何况,这笔钱是募捐来的,不应该还给他个人,而且这笔钱也不是毛主席自己用的,何来还钱一说呢?
毛主席笑着解释,自己借的钱一定要还,这笔钱也可以算是章士钊先生为革命做出贡献的答谢。此后,毛主席连续十年都按时“还款”,还完之后,毛主席却还在“还钱”。
对此他表示,钱已经欠50年,这是支付先生的“利息”,由于时间太久不知道利息怎么算,只要章士钊在世,利息就会一直支付下去。不幸的是,章士钊先生只领了一年的利息,便与世长辞,享年92岁。
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双倍赠送
毛主席第二次借钱发生于长征路上,给开国大将徐海东打了一张金额为2500元的欠条。但事实上,当徐海东看到毛主席的借钱的请求后,便一口气给了毛主席5千!为何徐海东直接借了两倍钱给毛主席呢?
1935年,红军长征的队伍终于通过千辛万苦抵达了陕甘宁会师,可大家因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而困扰不已。当时部队虽然已经到了陕甘宁边区,可是人数已经从刚出发的8万人锐减到不足8千人。
最要命的是,战士们已经筋疲力尽,饿着肚子一路长途跋涉,身上还穿的是单衣。要知道,陕甘宁当地的冬天十分寒冷,仅凭战士们身上的单衣,无论如何也捱不过这个寒冬。
眼看战士们吃不饱饭,还会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中受冻而死,毛主席等人的心中很不是滋味。一天,主席将专门负责后勤的部长杨志成叫了过来,询问目前队伍究竟还剩多少家底。
杨志成在无奈地如实回答表示,所有家底满打满算最多只有1000银元了。毛主席听闻后眉头紧锁,1000银元根本不可能养活手下近8千人的战士们的,他们怎么才能想办法搞点钱回来给战士们过冬呢?
他们几个领导打仗是运筹帷幄,可说到弄钱就无计可施了。毛主席急得抽着烟来回在房间踱步,突然他灵机一动,想起了一个人来,那就是“富豪”徐海东。
为啥毛主席认为红15军的徐海东是“富豪”,可以让他借点钱呢?
原来是他们军刚刚打赢了直罗镇战役,弄到的战利品可是不少,所以中央在困难的时候,自然就想到可以打打这个“土豪”了。但事实上也并非这么简单,虽然红15军富裕,可他们手下的战士们也很多,开销同样不小,只比中央好上一点点而已。
当徐海东看到杨志成带来毛主席的来信时,他也沉默了。不过瞥见连中央的后勤部长杨志成都穿着单衣在雪花中穿梭,想必底下的战士们更辛苦了,这不禁让他眼眶一红。
于是他将自己的后勤部长查国祯叫来,直接询问家底还有多少。在得知还有7千银元时,他大手一挥决定,剩下2千银元给部队,其余5千全部送到中央。
一贯有“守财奴”之称的查国祯听闻大惊失色,红15军的人数可比中央的人多,这样一送出去,他们部队可没办法过冬了。说着便想起了一路上的艰辛,不禁开始抹泪。
徐海东何尝不知自己如今的困境呢,只能柔声劝慰他:中央一般不会轻易张口,可这次连毛主席都开口了,可见中央的难处比信中的还要艰难。就算他们部队不吃不喝,也一定要让首长们挺过这个寒冬才行。
查国祯毕竟也是个老革命了,这些道理他也懂。经过劝解后他也很快想通,赶紧亲自带着5千银元给中央送去了。毛主席也没想到徐海东这个土豪竟然借给自己双倍的钱,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欣喜,这下他们总算能过冬了。
这5千银元可真是雪中送炭,毛主席多年后还一直记得这份恩情,还笑着称他为“财神爷”。
国母宋庆龄变卖遗产
众所周知,宋庆龄是国父孙中山的妻子,可能有些人以为身为国民党领袖的妻子,她应该和共产党是对立的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后,十分反感党内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斗争。她不仅与毛主席有着革命情谊,而且还多次对共产党的困境施以援手。
在上述提到,红军长征路上十分艰难,尽管有了红15军的援助,但想要吃饱和穿暖,手里的钱远远不够。当时战士们已经被围剿地所剩无几了,如果再不吃饱穿暖,恐怕战士们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,反而会全部会饿死或冻死在陕北。中央领导已经讨论过了,针对这样的困境,不管红军是进入甘肃,还是穿过内蒙古向苏联求助,他们永远都绕不开一个困境:缺钱。
在情急之下,毛主席只能试试通过潘汉年,向国母宋庆龄写信,希望她能从其弟弟宋子文手中借来5万美元,帮助红军能够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。
当宋庆龄收到已经很久没见的毛主席的来信,这才明白了当初红军的艰难处境。她心里清楚,可能毛主席真实的情况远远比她想象中的糟糕,否则毛主席怎么会如此罕见地请她帮助呢?
但实际上,毛主席估计错了,他并不知道宋庆龄因为孙中山逝世后,已经与蒋介石撕破了脸皮。而宋庆龄的弟弟,也就是国民政府财务部部长宋子文却在为蒋介石效力,所以宋庆龄和弟弟等众多亲人也早已经分道扬镳。
那么毛主席请求向宋子文借钱的事肯定是不可能了,但宋庆龄并不想辜负毛主席的信任,且她也想对革命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。所以她决定,将孙中山先生留给她的所有抚恤金拿了出来换成了美元,可是发现这些还依旧凑不够5万。之后她也没有办法了,干脆一咬牙,将孙中山先生留给自己的房产一并变卖,才终于凑够5万美金,交到了毛主席的手里。
当然,宋庆龄并没有向毛主席提过自己是怎么凑齐的,正是她这次的援助,简直极大地改善了红军过冬的困难,让革命种子成功地保留了下来。
不仅如此,在此后的时间里,宋庆龄还组建了同盟基金会,专门为革命募捐资金,将其一并投入到抗日事业当中。因为她一直会坚定地守护孙中山先生的遗愿,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,毛主席等人一直感恩宋庆龄对共产党的帮助,热情地让邓颖超同志当面前来邀请她来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,宋庆龄感动不已,再三推辞不过中央的邀请,便欣然接受。
对于5万美金的借款,毛主席一直都不清楚来源。直到1955年“潘汉年事件”的出现,这才让大家得知宋庆龄当初为红军所做出的牺牲。毛主席得知后再次感动不已,坚持一定要把借款还给她,称她为“好大姐”,周总理也很肯定道:“中国有百万个共产党,但宋庆龄只有一个”!
从上述借钱的经历可以看出,虽然毛主席本身并不喜欢金钱,可是为了革命大业,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下面子求助他人。可见伟大的毛主席依旧是把人民放在首位,总把自己放在最后啊!